案例5
发布日期:2022年12月09日
陈某,男,31岁,2020年7月9日初诊。
主诉:多关节疼痛20余年。
病史:20余年前始出现关节疼痛,周围肌肉痠痛,遇风、冷即作,发作时稍有屈伸不利感,渐至多关节俱病,曾查风湿、类风湿因子未见异常,经多方治疗无效,遂来求诊。现关节疼痛难解,痛势绵绵,关节无肿大、畸形,身困,纳寐可,二便调,舌淡有齿痕苔白,脉弦。
处方: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减。
白芍30g 炙甘草10g 黄芪20g 炮附子9g(先煎)
细辛6g 知母9g 桑寄生12g 杜仲12g
鸡血藤20g 薏苡仁20g
6剂,水煎服,日一剂,早晚饭后四十分钟温服。
二诊(2020.07.16):服药期间关节疼痛缓解,昨日受风,疼痛又发,遇风即痛,伴口干,身困,纳寐可,二便调,舌淡有齿痕苔白,脉弦。予上方改黄芪30g、炮附子15g(先煎),加生地黄15g,续服6剂,煎服法同前。
三诊(2020.07.23):关节疼痛明显减轻,遇风隐隐不舒,身困、口干好转,纳寐可,二便调,舌淡有齿痕苔白,脉弦。予上方改炮附子20g(先煎),加淫羊藿12g,续服6剂,煎服法同前。
四诊(2020.07.30):患者诉服上方1周后关节疼痛缓解,近日未再复发,余症皆平,舌质淡有齿痕苔白,脉沉。予上方加土茯苓20g,巩固再服14剂,并嘱咐注意大关节处保暖。此病病程漫长,为难治之病,秋冬季气温下降之时应及时来复诊,坚持服药,以防复发。
按语: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,影响气血运行,导致肢体筋骨、关节、肌肉等处发生疼痛、重着、痠楚、麻木,或关节屈伸不利、僵硬、肿大、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。本案乃外感寒湿,日久致阴阳两虚之痹证。苏寅老师认为:患者幼年体弱,寒湿乘袭,阻遏气机,痹于经脉,经络受阻,寒湿为阴邪,易损伤阳气,阳气亏耗,气血运行输布受限,迁延日久,阳损及阴,故发多关节疼痛难解,痛势绵绵20余年,伴周围肌肉痠痛;湿性重浊粘腻,困于周身,阳气失振,则身困;舌淡有齿痕苔白,脉弦亦为寒湿内阻,不通而痛之征象。故当治以散寒除湿,温阳通络,养阴柔筋。故吾师方选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减。芍药甘草附子汤出自《伤寒论》,具有益阴助阳,舒筋通络之功,主治阴阳两虚,筋脉失养之证。方中白芍养血敛阴、缓急止痛,炙甘草和中缓急,二者合用,酸甘化阴,调和营卫气血,益阴复液,筋脉得养;炮附子温经通阳,使血脉通利,阳运则经气自通,通则不痛;黄芪益气固表健脾,一补气助附子升阳散寒,二固表则防湿邪再入,三健脾以运湿化浊;细辛解表散寒,祛风止痛,以除寒邪之患;薏苡仁淡渗利湿除痹、通利关节,以除湿邪之痹;鸡血藤行血补血,舒筋活络,以运血行气,解气滞血瘀之碍;桑寄生、杜仲补肝肾、利筋骨,防痹病日久,损及肝肾。知母清热润燥,防附子、细辛温燥太过伤阴。全方共奏温阳散寒,养血活血,舒筋通络,除湿止痛之功。
二诊患者服药期间关节疼痛缓解,然受风后再发,遇风即痛,伴口干,身困,可见其阳伤之甚,故加大黄芪、炮附子用量以加大温阳散寒、益气固表之力,并加生地黄入肝肾,养阴生津而濡养筋骨,亦体现吾师阴阳并补之意。三诊患者诸症大减,仅遇风隐隐不舒,再增炮附子剂量温阳通络,加淫羊藿补肾壮阳,祛风除湿,以助一身阳气之本。四诊药后症解,于原方中加土茯苓除湿利关节以巩固疗效。并嘱患者平素应注意调养,适当锻炼,饮食有节,秋冬时节气温变动前及时复诊,以防再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