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内搜索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> 学术思想> 案例1

案例1

发布日期:2021年02月10日

周某某,女,53岁,农民。2020210日初诊。

主诉:反复多关节冷痛3年。

病史:患者素来怕冷,3年前因下水田育苗后,出现多关节冷痛,尤以双下肢、双侧趾关节为甚,呈对称性、持续性发作,当地医院诊断为“类风湿性关节炎”,经服用“抗炎止痛、抗风湿药物”治疗(具体不详)后,症状反复,疗效欠佳。今为求中药治疗,慕名来诊。辰下:多关节冷痛,以双下肢、双侧趾关节为甚,脊背冷痛,恶风寒,汗多,倦怠乏力,纳一般,大便质稀而粘,舌淡苔白,脉沉。

处方:麻黄细辛附子汤合芍药甘草附子汤合附子汤加减。

麻黄12g       细辛6g       炮附子9g(先煎)     白芍30g

炙甘草10g      桂枝9g       黄芪20g          茯苓20g

薏苡仁20g     鸡血藤20g     杜仲12g          续断12g

谷麦芽各12g

6剂,水煎服,日1剂,早晚饭后40分钟分温服。

二诊(2020.02.17):药后关节冷痛减轻,身困思睡。守上方炮附子改20g,续进6剂,煎服法同前。

三诊(2020.02.24):仍有关节疼痛,但发作次数减少。予二诊方炮附子改30g,加五加皮20g、菟丝子15g。续进7剂,煎服法同前。

四诊(2020.03.02):药后证缓,近一周关节冷痛未发作。续守前方炮附子改40g,再进6剂后,关节冷痛鲜少发作,偶作时症状亦轻,继续门诊加减调治,随访半年,病情控制良好,疗效满意。

按语: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学“痹证”范畴。《素问·逆调论》首载“骨痹”,指出“肾者水也,而生于骨,肾不生,则髓不能满,故寒甚至骨也……病名曰骨痹”。《素问·痹论》又云:“所谓痹者,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。”故骨关节冷痛与肾阳不足寒自内生及外感风寒湿邪密切相关。

苏寅老师认为:本案患者,平素畏寒,因长期务农,涉水育苗,顶风感寒,正不敌邪,卫外不固,令寒湿入于筋骨经络,寒性收引凝滞,气血痹阻不行,日久湿瘀互结,发为痹证。今病逾三载,久痹伤阳,肾阳亏虚,阳虚不能温化水饮,令寒湿内生,留着筋骨关节,气血痹阻,不通则痛,故多关节冷痛;腰为肾之府,脊为督脉循行流注之部,督脉总督诸阳,与肾命息息相通,肾阳不足,失于温煦,故背脊冷痛;里阳亏虚,无以充卫阳,表亦不固,腠理不密,不耐风袭,肌疏汗出,故汗多、恶风寒;肾阳亏虚,阳气失展,不达肢体,故倦怠乏力;肾阳不足,火不生土,脾土失于温运,寒湿内生,纳化失常,故纳差且大便质稀而粘;结合舌脉,四诊合参,辨为肾阳亏虚、寒湿内盛之证。

吾师治以补肾助阳,温经除湿,缓急止痛;方拟麻黄细辛附子汤合芍药甘草附子汤合附子汤加减。方中麻黄、细辛解表散寒,桂枝辛温通阳,外合麻黄散在表之寒,内合附子除在里之寒,通达内外,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意;附子配甘草,辛甘化阳,温经复阳,以固卫气;芍药量大,敛阴缓急,可防麻黄、细辛发散太过;与甘草相配,酸甘化阴,和营通血痹;芍药、甘草又可减附子之毒,此为芍药甘草附子汤之意。《伤寒论》304条:“少阴病…口中和,其背恶寒者,当灸之,附子汤主之。”305条:“少阴病,身体痛,手足寒,骨节痛,脉沉者,附子汤主之。”以附子合黄芪、茯苓、薏苡仁、芍药系附子汤之意,补火助阳,散寒除湿;黄芪益气固表止汗,与鸡血藤相配,补气行血,舒筋活络;续断、杜仲补益肝肾、强筋壮骨;谷麦芽健脾开胃。诸药相配,共奏温壮元阳、缓急止痛,通利血脉之效。

二诊患者关节冷痛减轻,身困思睡,示药已中的,阳气仍不足,续守前方加炮附子用量以温阳祛寒,温煦肢体。三诊时患者仍有关节疼痛,但发作次数减少,守前方继续加大炮附子量,并加菟丝子、五加皮补肾祛湿,强筋壮骨。四诊药后诸症皆缓,继续巩固,增炮附子量至40g,重用炮附子补火助阳、散寒除湿。药后关节冷痛鲜少发作,偶发时症状亦轻,坚持门诊随访调治,病情控制良好,疗效满意。

 


版权所有,福建省宁德市中医院 非授权允许,不得转载本站信息,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1020225号-1
地址:福建省宁德市东湖路16号 邮编:352100 电话:0593-2822256 传真:0593-2077700